新-体育部

评建专栏

首页 > 评建专栏 > Content

一文看懂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和修订的几个问题

发布者:  时间:2024-02-19 09:31:52  浏览:

什么是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通俗的讲,培养方案首先告诉我们需要修够多少学分才能毕业、其次告诉我们所学的专业需要修读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哪些是选修哪些是必修,每一类课程需要修读满多少学分并给出修读时间上的建议等等,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人才培养方案有哪些内容?

本科生培养方案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上课时间、选择上课教师,选择学习的进程等等。具体框架设置如上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具体以各学院安排为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宪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素质体现、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考试考核办法、质量标准等,均由人才培养方案来规定。因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特别是教学单位都十分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对于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如此。

(一)教育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高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培养社会精英,而是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样讲,并不是贬损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也不是降低大学的规格。恰恰相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正由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社会精英仍由高等学校来培养,普通的劳动者也必须到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覆盖面前所未有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前所未有地增多了。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也前所未有地分化了:少部分研究型大学仍然致力于培养社会精英,而绝大多数大学则转为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这种变化,让部分出身于培养精英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精英教育时代走过来的教授大惑不解,或心生抵触。他们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总是认为现在的大学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不应该是这样办法,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等等。这种思想认识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就是无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发展趋势,也是无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仍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追求多学时、多学分,认为学时越多,学生学习到的东西越多,个别专业每周达27-28学时,甚至29-30学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间。有的认为学生毕业要求修满的学分越多就是质量标准越高,从而学生的质量就越高,个别专业修业4年毕业学分要求190学分甚至200学分。且这些过多的学时、学分几乎完全被理论课占有,实践教学分量很轻,明显是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工作者,而不是实际工作者。

(二)脱离本校实际,照抄照搬。这在新建本科高校表现最为明显。新建本科高校是指1998年之后为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而新建立起来的高校。这些高校的基础大部分是专科学校,少部分是以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部分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组建而成,也有个别的新建本科高校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专科学校到本科院校,无论是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办学条件要求、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十分大的差异。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向成熟本科高校学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只能是有益的借鉴、经 验的吸收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机械模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新建本科高校对成熟本科高校模仿的痕迹太过明显,且这种模仿有些完全达到了不顾本校实际照抄照搬的地步。有人以为,重点大学人才培养水平高,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照他们的来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像他们一样的人才。一方面,这是不动脑筋、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些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不够重视,不是组织一个团队来认真研究,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来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交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再交给一个教师来做,教师为省事,直接照抄照搬重点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发现过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某大学抄袭甚至带有某大学的字样。另一方面,这种照抄照搬没有对本校的实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你这所大学是与重点大学一样培养研究型人才吗?你与重点大学的生源一样吗?你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个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是什么?本校为满足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不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情况,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有的对本专业的实际未加深入研究,如上所述,照抄照搬别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别的学校这个专业怎么写,我也怎么写;有的照抄照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文件怎么写,我就怎么写,如“本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或“本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等;有的空话多、虚话多,甚至不着边际,比如有的说本专业“培养高级人才”,有的说“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的说“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还有的说“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搞不清楚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的认为这是学校的事,不是我们专业的事;有的认为是二级教学单位领导的事,不是我们专业的事,更不是我们教师的事,我们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

(四)人才培养规格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规格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它应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方案是脱节的,看不出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如知识结构,只是要求知识结构全面,知识宽,吸收新知识等;对素质结构的要求,是素质高,素质全面,素质可以拓展等;对能力结构的要求,是能力强,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有过硬的本领等。这些表述,都是泛泛而谈,既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毫无特色,放到任何专业都可以用,放到任何专业也都不可以用。

(五)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立的。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其核心的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部分存在问题最多,也是最难以解决的。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相脱节,课程体系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达成度。如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均提到学生要“掌握与国际商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部分“商法”的内容,却不见有与国际商务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面的内容;再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均提到学生要“具备食品行业市场营销能力”,但在课程体系中,与食品营销相关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二是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甚至违背前启与后继的逻辑关系,因而也违背了科学关系。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而学科基础课程则放在第七学期开设。三是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这在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课程体系的设置表面上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问题,而实质上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当前高校普遍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为保住一些人的“饭碗”,有些已经过时、无人问津的课程不得不继续开下去,而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课因为无教师能上也就只能不开。

(六)培养环节脱节。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除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外,还要有其他的培养环节来保障。这些培养环节主要表现为实验、实习、实训、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参观考察、田野调查、采风、考试、学科竞赛以及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团学活动等。从实际工作来看,一些专业的培养环节没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团学活动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与专业不搭界,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没有关联。如“三下乡”活动,有的不能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有效、有益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学生参加这类活动很少受到专业上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帮助不大。

七)相近专业关系处理不恰当。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二级教学单位大都是由几个相近的专业构建而成,而有些专业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度。比如,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汉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等,这些近似专业安排在一个学院之内,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更要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学院在制定近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是做简单的“加减法”,这个专业加几门课,那个专业减少几门课,没有认真研究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及其中的逻辑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环节。

二、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等,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总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遵循的“根本大法”,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一个专业“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我们之所以要设置一个专业,首先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高等教育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途径和形式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摆脱统一的模式,发展的层次、方式、模式,发展的重点,发展的阶段,突破的领域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必然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需求的个性特征越来越突出。因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研究的成果体现在何处?采取的有效措施落实在哪里?这些都需要制度化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专业也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却没有将这种对接的成果制度化,一时为加强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而增设一门新的课程,或认为什么东西重要而临时增加一些学时,对下一年级学生却依然如故。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涉及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怎么培养这样的人?涉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环节的安排,这都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更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首要的问题不解决好,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就没有方向和目标,我们所采取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也只能是无的放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也就决定了专业教学内容和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教学内容体现为专业课程体系,而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它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但它也反过来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微调和修正。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决定之外,还要受到学校师资队伍等资源条件的影响,在课程体系的实际设置过程中,后者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是现实的考虑。因此,如果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体现着一定的专业理想,那么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这种理想能否变为现实。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也是如此。专业课程体系在不同的高校相同的专业之间很容易借鉴和模仿,因而也很容易趋同化,但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则不然,各高校间可以借鉴但很难照搬。因为专业人才培养环节所涉及的学校资源远较课程体系多,它虽然同样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决定,但它更多的要受到学校各种资源条件、办学传统、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管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决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环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资源条件、教学管理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正因为如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上也最容易形成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甚至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应该而且也可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找到答案。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所教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给予的学时、学分和开设学期及与前后课程之间的关联等,精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的一门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所教授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学时、学分不同,说明这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所教授的内容和方法也应不同;开课学期不同,说明这一课程在前置与后继课程中的地位不同,既要注意教授内容与前后课程的衔接,更要注意避免重复不必要的内容。同样,学生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会明确我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学了之后是做什么的?能够做什么?还能怎么发展?我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进而明确我可以选学什么课程?我可以选择哪些老师?最后学生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基本依据。离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无法来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是确定教师编制的基本依据。如上所述,人才方案决定的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这就首先决定了需要哪些课程教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也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受到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台(套)数的限制,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要分成若干个教学班,这是确定专业教师编制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安排的人才培养各环节,涉及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实验仪器设备、体育场地及设施、图书馆等,这些不仅涉及场地场所和仪器设备设施物质资源条件配置等,也必然涉及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比如,学校的仪器设备购置计划,购置什么仪器设备,购置多少台(套),要求什么时间仪器设备购置到位等,就必须依据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离开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仪器设备购置就失去了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再如,学校的进人计划,学校要引进什么样的人,引进多少,什么时间引进,都要依据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离开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引进工作也是盲目的。当然,承担国家重点研究任务的高校另当别论。

制定并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首要内容。教学工作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学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学校整体工作就稳定有序;教学管理工作失序紊乱,学校整体工作一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对高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管理工作又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系统。一般而论,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这四项最基本的内容中,教学计划管理是第一位的。教学计划管理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管理。2000年之前,统称教学计划,2000年之后,为表达的意思更准确、更确切,将教学计划改称为人才培养方案,现已被广泛接受。把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排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位,是说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相对于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存在着逻辑上的在先关系。就是说,有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谈得上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没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就都失去了基本的依据。不仅是逻辑上的在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还处于中心地位。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都是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这个中心而进行的。教学运行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严格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它的任务就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质量标准,并检验教学过程中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从而健全质量保障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也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是为了保障专业人才方案中规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如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可见,制定并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首要内容。

三、明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认真研究其特点,明确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点

1.总体性 总体性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本专业一个年级从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总体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年级都有一套定制的总体方案。对学校而言,这一个专业的这一个年级,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及“怎样来培养”,由此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条件和制度安排;对教师而言,这一届学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具体什么时间教”,这些都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出了总体性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一进校门,一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手,就从总体上了解了读这个专业 “学什么”“怎么学”“学后做什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这种总体性,使它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使得它成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宪法”。

2.强制性 强制性是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性而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不是指导性的,而是指令性的;不是经协商而执行的,而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执行的。这种强制性表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因而带有“法规”的色彩。当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经过广泛而充分的调查、论证。它的强制性、严肃性,一是说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严肃性、认真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人才是教师的第一使命、神圣职责,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兢兢业业以求,绝不能随意对待、率性而为;二是说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强制性、严肃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审定批准必须严格执行,非正常情况下、不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修改和调整,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这既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重要地位的需要,也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性的需要,更是严格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需要。完不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是失职;不能保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就是失职;完不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就是失职,就达不到培养的质量标准,就不能毕业。

3.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立就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一是由它的严肃性所决定,它承载的使命如此之重大,就决定了它一旦确立必须保持稳定性,而不可能朝令夕改。二是由它的系统性所决定,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决定了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它的任何部分的修改都会对其他部分带来影响,局部的调整往往也会带来全局的相应变化。三是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所决定的,本科的基本学制是4年(特殊专业5年),4年当中要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增强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 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4年的学制就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周期,在这一个周期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四是由教学管理的特性决定的,教学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保持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如果已经确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在频频变动,那么教师、教室、仪器设备等资源条件就很难立即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和学生也必然会无所适从,这就必然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混乱,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强调这种稳定性,并不是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成不变的。稳定性总是与变动性相对而言的,没有变动性也就无所谓稳定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必须不断适应这种变化,这就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进行合理调整。一般而论,大多数高校都是3~4年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次比较大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

4.前瞻性 前瞻性就是超前性、预见性。教育本身就具有前瞻性,教育的作用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在社会上显示出来,把学生培养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后,这时教育的效果才显现出来,才显示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前瞻性。本科专业基本学制4年,你要预见到4年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学生4年后的专业发展留下空间。有的学生本科毕业要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有的毕业之后可能从事非专业的工作,甚至一些研究性很强的工作,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在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足够广阔的空间。此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是非常频繁的,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能准确地预见和洞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变动的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变动的规律,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4年后的职业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仅考虑到当前的情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做”所谓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素质发展等是十分短视的。

5.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思想、观念上的总体要求,也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一般性的要求,更有每一学期开设课程、培养环节的具体要求。各教学单位、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专业学期课程表,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保证了它的贯彻实施。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又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更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一是全面发展的原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因此,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提高人才的“通用”技能,使学生具备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质、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建在地方,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并在服务地方中发展自己、建功立业。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鲜明时代特点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努力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平台,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创新实习、实训方式,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四是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大多将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再仅仅是在毕业前夕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应是期期有安排、四年不断线;课程讲授也不能再以辅导员为主,而应以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专业教师为主;课程讲授内容不再仅仅是择业及面试技巧,而应拓展为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与分析及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意识的培养。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特别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建设都要以学生就业及其职业发展为重要导向。

五是产学结合的原则。产学结合是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有条件的专业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请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从而进一步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技术服务。